当前,全球新型显示产业进入关键时期,我国在新型显示产业格局中的位置也愈加凸显,Micro LED /Mini LED等显示技术,正在成为主流趋势的技术。并且随着这些新型显示技术的日趋成熟,为LED显示终端的应用提供更多的选择。从目前上中游芯片设备厂商,到各大传统显示屏厂商再到跨界进入LED显示屏的企业,都纷纷争相布局Mini LED/Micro LED,无不在向我们释放着Mini LED/Micro LED量产在即的信号,但现实却是由于技术创新,相关应用喧腾多年,直到去年下半年才有高阶应用产品问世、小量试水温,终端应用在市场上放量的时间点,却是一延再延,在这Micro LED /Mini LED进展不断向后推迟的进程中,是哪个环节出了错?
突破技术瓶颈实现量产仍需时间考验
Micro LED 被视为可能改变产业的新一代显示技术,目前在关键技术与设备上还未取得突破,被市场定位为过渡性产品、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Mini LED 成为当红炸子鸡。由于Micro LED在巨量转移技术瓶颈较难突破,技术困难度相对较低的Mini LED转而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。Mini LED起飞时间的确比预期更久,业界人士认为,以研发角度来看,Mini LED并未具备太多技术创新的突破,Mini LED制造也并不困难,但当一台装置动辄搭载数千颗或上万颗LED颗粒时,更重要的是在良率提升与成本降低的运营能力,并整合相关供应链配合到位,包括打件、检测、分选等达到流程。
虽然上、下游供应链都有意尽快推动Mini LED应用导入量产,但量产环节不止是LED厂,从面板厂、IC设计、模块设计等都要搭配,从而推迟了整体应用起飞的速度。2020年将至,Mini LED终于可望进入实质量产出货的成长阶段。Micro LED突破巨量转移技术瓶颈,2019年LED业者各自建立量产线,回头看看Mini LED颠簸坎坷的量产之路,经过2-3年持续进化升级才逐步放量,架构截然不同的Micro LED量产难度更高,水到渠成恐将需要更多时间酝酿。
新技术推进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
一方面,Mini LED当下与大规模量产还有一些距离,面临磊晶与芯片、巨量转移、全彩化、电源驱动等4大技术和生产的瓶颈,而以三星和海信为代表的龙头企业能成功研发,是源于大资金投入与技术的支持,因此Mini LED要想真正实现普遍商用仍重道远。
另一方面,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研发生产,就需要从产品上进行汇报,所以Micro/Mini LED价格相较市场的其他产品要高得多。即便LED 业者努力降低各方面导入门槛,但目前Mini LED 应用成本仍相对高昂,不过,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新技术推进初期,势必得先从消费者负担得起的市场着手,也就是先以高阶产品切入市场,才能逐步推进中高阶,甚至较为大众所接受的中阶市场。因此,Mini LED 背光于去年下半年问世初期,推出的产品均以大尺寸电视、高阶笔电、电竞屏幕等高阶应用为主,且出货量并未放大,目前仍处于试水温阶段,至于穿戴式装置、手机等Mini LED 背光终端应用,至少也要明年下半年可望问世。
应用前景看好 有望激活显示市场需求
尽管LED显示屏产业笼罩在供过于求压力之下,但Micro/Mini LED应用前景相对看好,有望带动需求增温。在车载显示上Mini LED行业相对乐观,因为一方面这是一个新兴的领域,毛利本身更高、成本敏感性很低。另一方面是,车载的光照条件,使得其更需要高配置的产品显示、显色和亮度水平,这种要求对Mini LED更为友好。从显示市场看,Mini LED看好室内小间距LED显示屏产业。从2017年开始,COB产品每平米价格下降到10万元以下,已经开拓出“高端市场”的第一桶金。Mini LED和COB的整合,必然能够实现更为良好的显示性能。且,即便是SMD/SMT,贴片封装/表贴工艺的小间距LED屏,也可以从Mini LED上得到更好的低亮度灰阶控制能力和可能的灯珠成本优势。
总而言之,任何事物都是在曲折向前发展的,这句话同样适用于LED显示屏行业,无论是技术还是成本的阻碍最终都会被克服,新技术的每一次超越与落实,对于行业发展来说具有重大意义,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和彩电高端化、大屏化趋势的发展新常态下,LED厂商更应该积极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,基于自身市场定位和目标,以适当的战略来迎接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与挑战,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。